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网络直播非遗 老树开新花

点击次数:2017-08-26 09:39:23【打印】【关闭】

日前,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刘雯在某直播平台偶然观看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直播秀。“很意外能在社交平台看到这么精彩的直播。有古彩戏法表演,有核雕大师现场在桃核

日前,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刘雯在某直播平台偶然观看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直播秀。“很意外能在社交平台看到这么精彩的直播。有古彩戏法表演,有核雕大师现场在桃核上雕刻仙鹤,还有口技传人现场演绎百鸟争鸣。1个多小时的直播,惊喜不断。”很少给主播送礼物的刘雯,这个晚上她送了20多次“掌声”。
让刘雯感到“意外”的非遗直播秀,其实不是新鲜事儿了。今年以来,各个直播平台都陆续推出了直播+非遗的内容,一些非遗传承人或者相关院团也都乐于利用这种新的传播形式,为非遗文化传播传承注入新的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悠久的积淀,当它与互联网嫁接,人们不禁会问:老树能开新花吗?

  非遗一亮相,网友瞬间“路转粉”

  刘雯看直播送出第一个“掌声”,是在古彩戏法传人田学明把一颗豆子从头顶“拍”进去,从嘴里吐出来的时候。“田老师表演《摘豆》,不仅仅是闷声表演,还特别会说。‘三句玩笑,两句哈哈’,穿插着讲述中国戏法的发展故事。逗乐,还长知识。”刘雯说。

  在直播的屏幕上,不停有网友留言弹出来,为中国戏法点赞。表演到精彩之处,“掌声”层出不穷,时不时还有“土豪”网友给表演者送“跑车”。半个小时的表演,除去直播平台分成,田学明获得了网友打赏折合人民币3000多元。

  雕刻艺术家马宁已经是第二次上直播了。他很喜欢通过这种方式与网友分享雕刻过程的乐趣。“把要扔掉的桃核,雕刻成一件艺术品,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不过刚开始学雕刻时,要跟卖创可贴的搞好关系,这么小的核,刻刀与手指几乎是挨着的。”马宁边说边在一个桃核上雕刻起来。

  “来个特写”,屏幕上弹出网友留言。直播间的摄影师立马把镜头聚焦到了马宁手上拇指大的桃核上。“能看出仙鹤的嘴巴了”“仙鹤的轮廓出来了”……在镜头下,网友亲眼见证了“奇迹”的产生。

  压轴的口技表演,吊足了网友的胃口。90后口技艺术家方浩然,长得白白净净。他表演中学课文《口技》中描述的场景时,狗吠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模仿小孩儿啼哭时声情并茂,网友直呼“太可爱了”。好多网友问他“收不收徒弟”,显然已经被“圈粉”。

  非遗传播要打通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

  在直播中让网友连连叫好的古彩戏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沉寂”状态。有数据显示,全国有票房收入的古彩戏法从业者不足20人,一些手握绝技的老艺术家甚至收不到徒弟。与现代魔术表演的一票难求相比,古彩戏法的舞台经常门可罗雀。

  “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是非遗传承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辛苦学艺的年轻人如果连‘台上的一分钟’都没看过,又怎么会对台下的十年功感兴趣?”田学明对记者说道。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传统艺术普遍面临的问题。专家指出,非遗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年轻人之间存在隔阂。传统文化要创新要转型,就需要新的传播方式注入新的活力。直播平台用户主要为85后、90后,他们喜欢这种能够和主播有强互动的模式,传统艺术从业者就用“新瓶装旧酒”,让传统艺术的魅力对年轻人“零距离”呈现。

  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曾在直播中遇到一位住在山沟里的乐迷。“他说他很喜欢二胡,但是从来没有机会进大剧院。他看完我的直播特别激动,说那一刻仿佛自己在国家大剧院一样。”蔡阳每年参加很多“三下乡”的演出,也做了不少艺术普及和传承的工作,但直播让她认识到,用互联网来传播传承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空间。

  事实上,传统艺术的魅力一直都在,不是人们不喜欢,只是没有恰当的形式和渠道去传播。今年5月,国家一级演员、北方昆曲剧院邵天帅以及梅派传人、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白金的直播吸引了15万人在线倾听国粹艺术,打赏的虚拟礼物超过200万“星光值”。两位曲艺新生代年轻人清唱了一首首经典京剧和昆曲曲目,还表演了曲艺基本功,很多年轻的观众惊呼“真正的灵魂歌手啊”“终于知道国粹有多美了”!

  非遗遇上直播,瞬间擦出绚烂火花

  作为太原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树林一直在探索怎么更好地传播和传承非遗文化。他逐渐意识到,非遗产品最大的卖点是技艺,最重要的是增加客户的体验度,要让客户看到产品里的文化内涵。

  现在,郭树林每天都要在网上进行直播,与网友客户零距离交流。这样的互动,不仅让产品销量大增,还让他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独具魅力的非遗文化,遇上新潮火热的直播形式,瞬间擦出了绚烂的火花。“直播+非遗”的模式,不仅能够让更多人领略非遗的文化魅力,也进一步推动了非遗的商业化发展,让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迸发出新的生机。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看来,大量非遗文化需要传承、弘扬,年轻人也有迫切接触好的传统文化的愿望,直播成为让二者无缝对接的新路径。用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手机直播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是很好的创新,将优秀非遗文化有机地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也助力非遗文化焕发“互联网+”时代的活力。(记者 龚亮)  

浏览相关内容: